依托重庆外向拓展
桐梓地处重庆两小时经济圈,210国道、崇遵高速公路、黔渝铁路纵贯境内,常年平均气温比“火炉”重庆低5℃以上,有“绿色空调、天然氧吧”的美誉,是重庆人休闲避暑的胜地。2007年,该县顺势而为,召开县委全会专题研究,提出大力发展以休闲避暑为主的外向型乡村旅游,着力打造贵州乡村旅游品牌。
据了解,近几年,重庆部分中老年人每年都要到桐梓避暑休闲1至5个月,当地农民从一产转向三产,同时带动蔬菜、养殖等相关产业发展,成为乡村旅游的受益者。
2010年,全县共接待游客140万人(天),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67亿元,其中乡村旅游接待游客58.54万人(天),实现综合收入2.74亿元,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达到5000人,乡村旅游综合收入占全县旅游综合收入的41%。
健全机制强化措施
桐梓县把乡村旅游产业作为农村经济五大支柱产业之一,进一步加强对旅游工作的领导。近年来,该县成立了相应的组织协调机构,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工作格局。
坚持走旅游、文化、宣传、康体四位一体的道路,在乡村旅游点不断完善文化体育设施,组织游客参与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重点在丰富“娱”的内容上下功夫,每年进入旅游旺季,对游客情况进行摸底调查,组织有书法、音乐、舞蹈、医疗等专长的游客定期或不定期对乡村旅游点上的村民及游客进行培训、指导。同时,由县文联组织书法、绘画、灯谜、京剧戏迷等协会定期在各个点上巡演、切磋技艺。
多轮驱动助推发展
桐梓县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出台了政府补贴、项目捆绑、建设用地、市场准入、贷款贴息、干部领办、税费减免等7项优惠政策,充分吸纳机关干部资金、民间资本、闲散资金参与创建,鼓励企业、能人、干部带头领办或参与乡村旅游发展。
据了解,从2007年起,县财政每年预算旅游发展专项资金100万元,各乡镇每年落实310万元旅游发展专项经费。
县旅游协会将全县酒店、饭店、乡村旅馆和旅行社纳入服务范畴,开展旅游资源调研、宣传和市场引导、行业自律、文化打造、人员培训等工作。各乡镇和乡村旅游点也成立旅游协会,合力打造、有序竞争,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服务网络体系。
在发展成熟的12个乡村旅游点,通过大户的带动作用,引领其他农户发展乡村旅游,基本形成了高、中、低立体产品体系。娄山关镇的生态乐园和游客服务中心、楚米镇的异园、大河镇的一品泉休闲山庄、九坝镇的上天池休闲山庄、茅石乡的尧风堂等,都具备了一定规模。
创新模式提升品位
桐梓县在“公司+农户”、“支部+协会”、“协会+公司+农户”、“游客+农户”、“大户+小户”等多种模式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推行了联建、托管和旅游地产开发等三种乡村旅游发展形式。
联建:即引导农户以宅基地或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及资金入股和参与管理、服务的形式,与重庆游客共同出资修建乡村旅馆,解决了当地农民发展乡村旅游的资金难题;托管:即由重庆游客一次性预付15年不等的租金,每年夏天来桐梓驻留1至5个月后,将所租房屋交由业主管理、使用,业主还可收取适当的物管费,既有了建设资金,又有了稳定客源。